文峰寺志
          寺院住持
          鉴真文化
          法务活动
          文峰社团
          文峰诗词
          作息时间
          规划建设
          功德芳名
 
 
 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寺院简介 >> 规划建设
  规划建设
 

     文峰寺位於扬州南郊古运河畔,始建於明朝万历十年(1582),由僧人镇存募化,知府虞德晔建浮屠,邵御史题名“文峰塔”,寺亦名“文峰寺”。 1980年10月辟为文峰公园。2001年移交设定“文峰寺”。2006年6月10日,文峰塔恢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    文峰寺一期工程占地2.43公顷,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,现一期工程基本结束,进入内部装修和室外绿化的收尾阶段。一期工程承接市政府下达的“万寿寺”搬迁任务,修建了大雄宝殿、钟楼、鼓楼、南北配殿等建筑物。一期工程建成后仅为满足基本的宗教活动需要,对于进一步传播宗教文化、完善功能需要,体现人文关怀,仍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。

     文峰寺二期工程拟征地2.58公顷,修建藏经楼、戒坛殿、僧寮、安养院、居士楼、多功能讲堂等一批建筑。沿古塔街将修建法物流通一条街以及素斋馆,紧邻古运河修建鉴真东渡广场。二期工程完成后,寺院占地总面积5.01公顷,建筑面积2.86万平方米,绿化率50%。届时,文峰寺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,园林式的,集礼佛、观光、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宗教活动场所,成为古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。
现将二期规划构思阐述如下:
 


念佛堂透视图

凸现运河古迹,发展文化旅游。
     
唐代扬州地图中,长江与扬州近在咫尺,为了减少长江对扬州的直接冲激,前人将长江和扬州相连处的运河故意凿成“之”字形,称为“运河三湾”,即宝塔湾、新河湾和三湾子,水利上有“三湾抵一坝”之美誉,能够以蓄水势,汹涌澎湃的江流斗折蛇行,自然得到缓冲,进扬州城时便如被驯服的野马,增加了温柔敦厚之气。

     古运河进入扬州,沿河著名的景点——高旻寺、文峰塔、瓜洲古镇都是南部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。文峰塔的重要地理位置,自然成为出入扬州的显著标志。高塔“送夕阳,迎素月”,夜幕降临时,高处点燃灯火,为南来北往船只导航,“送客迎宾总是情”。从明朝到清朝,粮船盐艘皆由塔下经过,帆樯云集,浮江而至。现今,文峰寺门前码头立有碑石,上书“古运河”三字以记录历史盛况。文峰塔是水陆交通进出的关键节点,登上塔顶眺望,可尽览古运河及扬州市区风光。古诗中称“宝塔有湾湾有塔,琼花无观观无花”。文峰塔下为文峰寺,寺门面西,紧邻运河。因此规划中设计了“二轴二带一点”的开发模式:

       二轴——之一为沿山门-大雄宝殿-藏经楼的宗教游览轴,可以继续完善礼佛功能,使游客的进香路线通畅顺达;其次为沿照壁-文峰塔-塔院的文化游览轴,将宗教文化与地方文风纪念活动结合,扩展了宗教场所的文化功能,增加了旅游项目,开拓了旅游视野。

       二带——之一为寺院内沿着运河边的景观保护带。这一带寺内建筑规划低矮,向内逐步展现高低错落的仿古建风貌,即保护了运河沿线景观,延续运河文化,又有绿化景观点缀,丰富了运河沿河风光;其次为寺院南沿文峰路的餐饮文化带,可以提升宗教场所的旅游价值。

       一点——为以古运河碑记为城市景观节点而放大的鉴真东渡文化纪念广场,设有鉴真大师纪念碑,以运河为蓝本的水景,东渡船以及景观广场。


总体鸟瞰图

完善宗教功能,传播宗教文化

     佛教的传播,带来的佛教文化,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、道教文化的相互融合、吸收,成为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江苏地区,形成民风淳朴、崇文重教、礼义文明、和乐相济的多民族共生家园。

     开展宗教文化建设,要以实现爱国爱教为出发点。规划中拟在文峰寺举办以佛教文化、地方文风及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,使信教群众在感受到宗教文化魅力的同时,被吸引到爱国爱教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周围,对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有了更深的感情。通过收集整理宗教资料,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,使宗教界对历史、现实和未来有了更深的认识,对爱国爱教有了更多的责任意识。诸多以爱国爱教著名人物为主题的场馆建设,为宗教教职人员树立起爱国爱教的典型,将长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。

 

保护历史文物,展示建筑文化

     寺内的文峰塔为楼阁式塔,八面七层,砖木混合式结构,塔基为石筑须弥座,底层外檐向外伸展,基础坚实,端庄稳定,向上每层墙面皆为砖砌,斗拱、栏杆则为木结构,一到六层外观为八角,而内心都是四方,分向开门,内壁上下交错,重叠亦成八角形。到第七层时,内外壁统一为八角形。整体上讲,七层下大上小,结构稳定,所以清康熙七年,扬州闹过一次地震,官邸民房倒塌无数,唯独此塔仅是塔尖摇落,可见此塔之坚固。

     此塔最宜登高远眺,俯观塔下殿宇静谧安祥,运河流淌,形成动静对比。不远处即是荷花池,塔影倒悬运河之中,荷池居于绿荫之内。人们将塔喻笔,池喻砚,一笔一砚,互为借景。北眺,古城旧貌新颜,通衢大街,车水马龙;层楼民居,鳞次栉比。向南极目,长江静如练,似乎失却了波涛汹涌、山奔海立之势;金山峙象屏,仍旧显示出雾裹云遮,清丽妩媚之状。塔外即为“古运河”的石碑,唐鉴真大和尚第二,四,六次东渡,都是由文峰寺前宝塔湾码头出发,由此进入长江。清康熙、乾隆几次南巡,都曾由此经过。历史渊源,虽动难不断,然古塔尚存。弯弯河运流水,悠悠行舟竞发,巍巍宝塔倒影,幽幽静谧寺宇。古往今来,文峰寺成为扬州塔、寺、园合一的特色景点。


沿河立体渲染图 


规划寺院整体,体现人文关怀

      二期规划中在寺院北部安静地区设安养院和居士楼,其最大的特色,是以佛教的的净土思想进行临终的关怀,使老人能坦然地面对和接受生命的终点,安乐地离开这个世界。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开明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宗教信仰,而对于虔诚的佛教居士来说,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大的愿望。这种形式的安养院和居士楼也正是许多佛教老居士所向往和寻找的。因此,规划了慈善安养院和居士楼,除了为那些入住者提供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、医疗看病和心灵的关怀外,还将为有佛教信仰的临终者提供往生助念的场所,使他们能排除一切障碍,安心念佛,往生净土,得到圆满的终极关怀。

    清康熙七年(1668)夏六月地震,塔尖坠地,第二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。咸丰三年寺毁于兵火,由万寿寺住持寂山等募资复建。文峰塔七层八面,砖木结构,如孤峰耸诱,矗入云宵,足可镇江淮之水,收吴楚之胜。
规划中很好地保护了古塔。以塔为轴线设置塔院、文峰塔历史纪念馆以及文化活动中心,沿塔周围设置碑记展廊,塔院外设立的鉴真纪念广场,即从文化信息角度给古塔很好的保护空间,又延续了古塔文化,举行各种文化活动,形成“活”的纪念空间,使古老的文风得以持续发展。

 
 
          【国家宗教事务局】  【中国佛教协会】  【扬州文峰慈善基金会】

苏ICP备11057280   资源共享 欢迎转载
电话:0514-87826797 传真:0514-87812220 E-mail:wenfengsi@126.com 邮编:225009 地址:扬州宝塔路16号
苏公网安备321002020105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