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知识
          佛教艺术
          佛教建筑
          素食文化
          典籍下载
 
 
 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佛教文化 >> 典籍下载
  典籍下载
《大念处经》
2017/3/16 13:32:26 阅读3643次 
 
大念处经
★总说
『如是我闻。一时,世尊住拘楼国,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。于其处,世尊告诸比丘曰:“诸比丘!”彼等比丘应诺世尊:“世尊。”世尊如是曰:
  “诸比丘!为众生之清净,为度忧悲,为灭苦恼,为得真理,为证涅槃,唯一趣向道,即四念处。
  如何为四念处,诸比丘!比丘于此,于身观身而住,精勤,正知正念,舍离世间之欲贪、苦恼,--于受观受而住,精勤,正知正念,舍离世间之欲贪、苦恼,--于心观心而住,精勤,正知正念,舍离世间之欲贪、苦恼,--于法观法而住,精勤,正知正念,舍离世间之欲贪、苦恼。』
 
★身念处
一.观呼吸
『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?
  诸比丘!于此,比丘往森林,往树下,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,系念在前。彼正念而入息,正念而出息。①入息长时,彼知:“我入息长,”或出息长时,彼知:“我出息长。”②或入息短,彼知:“我入息短,”或出息短时,彼知:“我出息短。”③彼修习:“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,”彼修习:“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。”④彼修习:“我寂止息之身行而入息,”彼修习:“我寂止息之身行而出息。”。
  诸比丘!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,长拉,彼知:“我在长拉,”或短拉,彼知:“我在短拉。”诸比丘!比丘如是入息长时,彼知:“我入息长,”或出息长时,彼知:“我出息长。”或入息短,彼知:“我入息短,”或出息短时,彼知:“我出息短。”彼修习:“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,”彼修习:“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。”彼修习:“我寂止息之身行而入息,”彼修习:“我寂止息之身行而出息。”。
如是,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;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;或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又于身,观灭法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  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』
 
二.观四威仪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于行时,彼知:“我在行,”又于住时,彼知:“我在住,”于坐时,彼知:“我在坐,”于卧时,彼知:“我在卧。”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,亦如其状态而了知。
  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;于外身,观身而住;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于身,观灭法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』
 
三.正知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不论行往归来,正知而作;彼观前、顾后,正知而作;彼屈、伸,正知而作;彼著僧伽梨(袈裟)衣、钵,正知而作;彼食、饮、咀嚼、尝味亦正知而作;彼于大、小便,亦正知而作:彼于行、住、坐、卧、醒、语、默,亦于正知而作。
  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:于外身,观身而住;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于身,观灭法而住: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』
 
四.思惟不净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,观察此身,上至头发,下至蹠底,如:“于此身有发、毛、爪、齿、皮,肉、筋、骨、髓、肾脏,心脏、肝脏、肋膜、脾脏、肺,肠、肠间膜、胃、排泄物、脑,胆汁、痰、脓、血、汗,脂肪、泪、油、唾液、粘液、关节液、尿。”诸比丘!犹如两口之袋,填进种种谷物,即:稻、小麦、绿豆、黄豆、胡麻、糙米,其眼者开解之,得观察:“此是稻、此是小麦、此是绿豆、此是黄豆、此是胡麻、此是糙米。”诸比丘!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,观察上至头发,下至蹠底,彼知:“于此身有发、毛、爪、齿、皮,肉、筋、骨、髓、肾脏,心脏、肝脏、肋膜、脾脏、肺,肠、肠间膜、胃、排泄物、脑,胆汁、痰、脓、血、汗,脂肪、泪、油、唾液、粘液、关节液、尿。”  
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;于外身,观身而住: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于身,观灭法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』
 
五.思惟四界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从界如是、如配置观察此身,即知:“此身中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。”诸比丘!犹如熟练之屠牛者,或屠牛者之弟子,屠母牛已,分解成块置成四大排。诸比丘!如是比丘从界如是、如配置观察此身,即知:“此身中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。”
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;于外身,观身而住;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于身,观灭法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』
 
六、观墓园九相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,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,膨胀成为青黑、腐烂,彼审思己身:“此身不脱如是法(性质),将成为如是者。”
  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;于外身,观身而住;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于身,观灭法而住: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
 
  复次,诸比丘!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,被鸟所啄、或鹰所啄、或鹫所啄、或犬所食、或豹所食,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。彼审思己身:“此身不脱如是法(性质),将成为如是者。”
  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;于外身,观身而住;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:于身,观灭法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
 
  复次,诸比丘!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,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……乃至……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……乃至……无血、肉,唯筋连结骸骨:乃至……[关节]解散,手骨于此处,足骨于彼处,踝骨于此处,腿骨于彼处,盘骨于此处,背骨于彼处,头盖骨在彼处,骸骨散在四五八面。彼审思己身:“此身不脱如是法(性质),将成为如是者。”
  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:于外身,观身而住;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,于身,观灭法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
 
复次,诸比丘!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,初如螺色之白骨……乃至……经过一年,骸骨堆高……乃至……骸骨粉碎败坏,彼注视此身,彼审思己身:“此身不脱如是法(性质),将成为如是者。”
  如是,或于内身,观身而住;于外身,观身而住;又于内外身,观身而住。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于身,观灭法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身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身观身而住。』
 
★受念处
『然,诸比丘!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?
  诸比丘!于此,①比丘在感受乐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乐受。”②在感受苦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受苦受。”③在感受不苦不乐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受不苦不乐受。”④在感受爱染之乐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受爱染之乐受。”⑤在感受无爱染之乐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受无爱染之乐受。” ⑥在感受爱染之苦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受爱染之苦受。” ⑦在感受无爱染之苦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受无爱染之苦受。” ⑧在感受无爱染之不苦不乐受时,了知:“我在感受无爱染之不苦不乐受。”
  如是,或于内受,观受而住;于外受,观受而住;又于内外受,观受而住。或于受,观生法而住;于受,观灭法而住;又于受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受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受观受而住。』
 
★心念处
『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?
于此,诸比丘!比丘⑴心贪时,了知:“心贪。”
  ⑵心离贪时,了知:“心离贪。”
  ⑶心嗔时,了知:“心嗔。”
  ⑷心离嗔时,了知:“心离嗔。”
  ⑸心痴时,了知:“心痴。”
  ⑹心离痴时,了知:“心离痴。”
  ⑺心集中时,了知:“心集中。”
  ⑻心散乱时,了知:“心散乱。”
  ⑼心广大时,了知:“心广大。”
  ⑽心狭小时,了知:“心狭小。”
  ⑾心有起伏时,了知:“心有起伏。”
  ⑿心无起伏时,了知:“心无起伏。”
  ⒀心有定时,了知:“心有定。”
  ⒁心无定时,了知:“心无定。”
  ⒂心解脱时,了知:“心解脱。”
  ⒃心未解脱时,了知:“心未解脱。”
  如是,或于心,观心而住;又于外心,观心而住;又于内外心,观心而住。或于心,观生法而住;于心,观灭法而住;又于心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心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。』
 
★法念处
一.五盖
『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?
  于此,诸比丘!比丘于法--五盖,观法而住。又诸比丘!比丘如何于法--五盖,观法而住耶?
  诸比丘!于此,比丘内有贪欲时,了知:“于我内有贪欲。”;于内无贪欲时,了知:“于我内无贪欲。”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,知已生之贪欲灭尽,又知已灭尽之贪欲,于未来不再生起。
  或于内嗔恚存在时,了知:“于我内嗔恚存在。”于内嗔恚不存在时,了知:“于我内嗔恚不存在。”知未生之嗔恚生起,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,又知已灭尽之嗔恚,于未来不再生起。
  或于内睡眠(愚钝)时,了知:“于我内有睡眠。”或于内无睡眠时,了知:“于我内无睡眠。”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,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,又知已灭尽之睡眠,于未来不再生起。
  或于内悼悔存在,知:“于我内悼悔存在。”或于内悼悔不存在,知:“于我内悼悔不存在。”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,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,又知已灭尽之悼悔,于未来不再生起。
 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,知:“于我内疑惑存在。”于内疑惑不存在者,知:“于我内疑惑不存在。”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,知已生之疑惑灭尽,又知已灭尽之疑惑,于未来不再生起。
  如是,或于内法,观法而住:又于外法,观法而住:又于内外法,观法而住。或于法,观生法而住;又于法,观灭法而住;又于法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法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耶于五盖法,观法而住。』
 
二.五取蕴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即于五取蕴法,观法而住。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,观法而住耶?
  于此,诸比丘!比丘[知]:“如是色,如是色之生起,如是色之灭尽;如是受,如是受之生起,如是受之灭尽;如是想,如是想之生起,如是想之灭尽;如是行,如是行之生起,如是行之灭尽;如是识,如是识之生起,如是识之灭尽。”
  如是,或于内法,观法而住;又于外法,观法而住;又于内外法,观法而住。或于法,观生法而住;又于法,观灭法而住;或于法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法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于五取蕴法,观法而住。』
 
三.六内外处
  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,观法而住。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,观法而住耶?
  诸比丘!于此,比丘知眼、知色,知缘其二者生结。而知未生之结生起,又知已生之结灭尽,又知已灭尽之结,于未来不再生起。又知耳、知声…乃至…知鼻、知香…乃至…知舌、知味…乃至…知身、知触…乃至…知意、知法,知缘其二者生结。而知未生之结生起,又知已生之结灭尽,知已灭尽之结,于未来不再生起。
  如是,或于内法,观法而住:于外法,观法而住;于内外法,观法而住。或于法,观生法而住;或于法,观灭法而住;或于法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法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于法——六内外处,观法而住。』
 
四.七觉支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即于七觉法,观法而住。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,观法而住耶?
  于此,诸比丘!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时,了知:“于我内念觉支存在,”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时,了知:“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。”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,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。
 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时,了知……乃至……修习成就。
 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时,了知……乃至……修习成就。
 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时,了知……乃至……修习成就。
  或于内息(轻安)觉支存在时,了知……乃至……修习成就。
 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时,了知……乃至……修习成就。
 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时,了知:“于内舍觉支存在,”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时,了知:“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。”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,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。
  如是,或于内法,观法而住:又于外法,观法而住;又于内外法,观法而住。或于法,观生法而住;又于法,观灭法而住;又于法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法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--于七觉支法,观法而住。』
 
五.四圣谛
『复次,诸比丘!比丘即于四圣谛法,观法而住。然,诸比丘!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,观法而住耶?
  于此,诸比丘!比丘如实知:“此是苦,”如实知:“此是苦之集,”如实知:“此是苦之灭,”如实知:“此是到苦灭之道。” 』
 
第一.苦圣谛
『然,诸比丘!苦谛者何耶?
生是苦,老是苦,病是苦,死是苦,愁、忧、悲、苦、恼是苦,怨憎相会是苦,爱别离是苦,所求不得是苦,略说执取五取蕴是苦。
  复次,诸比丘!生者何耶?于诸众生之中,诸众生之生、出产、入胎、转生、诸蕴之显现,[内外]诸处之摄受,诸比丘!此名为“生。”
  复次,诸比丘!老者何耶?于诸众生之中,诸众生之年老、老衰、齿落、发白、皱纹皮肤、寿命短缩、诸根熟衰,诸比丘!此名为“老。”
  复次,诸比丘!死者何耶? 于诸众生之中,诸众生之消失、散灭、破坏、灭亡、消灭、死亡、命终、诸蕴之破坏、死尸之放弃,诸比丘!此名为“死。”
  复次,诸比丘!愁者何耶?诸比丘!凡遇若干不幸,被若干苦法所恼,生起忧愁、哀戚、内愁、内怆,诸比丘!此名为“愁。”
  复次,诸比丘!悲者何耶?诸比丘! 凡遇若干不幸,被若干苦法所恼,生起苦号、苦泣、叹息、悲哀、悲叹、悲痛,诸比丘!此名为“悲。”
  复次,诸比丘!苦者何耶?诸比丘!关于身之苦痛,身之不快,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,诸比丘!此名为“苦。”
  复次,诸比丘!忧者何耶?诸比丘!关于心之苦痛,于心不快,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,诸比丘!此名为“恼。”
  复次,诸比丘!恼者何耶?诸比丘!凡遇若干不幸,被苦法所恼,生起失望、沮丧、气馁、愁闷,诸比丘!此名为“恼。”
然,诸比丘!怨憎相会苦者何耶?诸比丘!于此,不爱可、不可乐、不可喜之色、声香、味、触、法,或不幸、受伤害、不安乐、不安,于如是时等众聚会、相遇、接触、结合,诸比丘!此名为“怨憎相会苦。”
    然,诸比丘!爱别离苦者何耶?诸比丘!于此,可爱、可乐、可喜之色色、声香、味、触、法,或幸运、富裕、舒适、安全,或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亲友、同事、血缘者,与如是等不能聚会,相遇、接触、结合,诸比丘!此名“爱别离苦。”
然,诸比丘!求不得苦者何耶?诸比丘!于生法之众生,生如是欲求:“愿我等,不受制于生之下,愿我等不再生。”然,不得此欲求,此为求不得苦。
诸比丘!于老法之众生,生如是欲求:“愿我等,不受制于老法之下,愿我等不再老。”然,不得此欲求,此为求不得苦。
乃至……诸比丘!于病法之众生……
乃至……诸比丘!于死法之众生……乃至……诸比丘!
于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法之众生,生如是之欲求:“愿我等,不受制愁、悲、忧、恼法之下,愿我等不再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法之来。”然,不得此欲求,此为求不得苦。
  然,诸比丘!约略而言,五取蕴之苦者何耶?如次之色取蕴、受取蕴、想取蕴、行取蕴、识取蕴,诸比丘!约略而言,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。诸比丘!此亦名为苦圣谛。』
 
第二.苦集圣谛
『然,诸比丘!苦集圣谛者何耶?彼即此爱,它能引导再生,有俱喜、贪,到处为追求满足,即:欲爱、有爱、无有爱。复次,诸比丘!彼爱于何处生起、于何处止住耶?凡于世间有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何者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耶?
眼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也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身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。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色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也。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眼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耳识于世间… 乃至……鼻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身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识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眼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耳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鼻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身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触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色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想于世间……味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想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色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思于世间,乃至……触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思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色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爱于世间,乃至……触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爱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色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寻于世间,乃至……触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寻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  色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伺于世间,乃至……触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伺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生起、于此处止住。
诸比丘!此名为苦集圣谛。』
 
第三.苦灭圣谛
  『复次,诸比丘!苦灭圣谛者何耶?彼即对此爱之无余离欲、灭尽、舍离、弃舍、解脱、无执著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此爱即于何处舍弃、于何处止灭耶?于世间有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何者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耶?
眼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身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色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眼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耳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鼻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识于世间,乃至……身识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识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眼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耳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鼻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身触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触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色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想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想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色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思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思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色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爱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爱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色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寻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寻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色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声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香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味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触伺于世间……乃至……法伺于世间为可爱、可喜者,此爱即于此处舍弃、于此处止灭。
  诸比丘!此名为苦灭圣谛。』
 
第四.苦灭道圣谛
  『复次,诸比丘!苦灭道圣谛者何耶?即八正圣道,谓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
  然,诸比丘!正见者何耶?诸比丘!如实知苦、知苦之集、知苦之灭、知至苦灭之道,诸比丘!此名为正见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正思者何耶?无欲之思,无恚之思,无害之思,诸比丘!此名为正思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正语者何耶?远离两舌,远离恶口,远离妄语,远离绮语,诸比丘!此等名为正语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正业者何耶?远离杀生,远离不与取,远离邪淫,诸比丘!此等名为正业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正命者何耶?诸比丘!于此,圣弟子舍邪命,依正命而经营,诸比丘!此等名为正命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正精进者何耶?诸比丘!于此,比丘起坚决心卖力、精进、心勤注意,令不生未生之恶、不善法。起坚决心卖力、精进、心勤注意、远离已生之恶、不善法。起坚决心卖力、精进、心勤注意、令生未生之善法。起坚决心卖力、精进、心勤注意,令住已生之善法,令不惑乱、使之增长、充满、修习、成就。诸比丘!此等名为正精进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正念者何耶?诸比丘!于此,比丘于身观身而住,精勤、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、恼;于受……乃至……于心……乃至……于法,观法而住,精勤、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、恼,诸比丘!此等名为正念。
  复次,诸比丘!正定者何耶?诸比丘!于此,比丘去欲、离不善法,有寻有伺,由离生喜、乐,达初禅而住;灭寻伺,内心安静,心成专一,无寻无伺,由定生喜、乐,达第二禅而住;更舍离喜而住,正念正智,以身感受乐,唯诸圣者说:“舍此而正念乐住”达第三禅而住。其次舍乐离苦,以前所感受之喜、忧皆灭故,而不苦不乐,成为舍念清净,达第四禅而住。诸比丘!此名为正定。
  诸比丘!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。
  如是,于内法,观法而住;于外法,观法而住;又于内外法,观法而住。或于法,观生法而住;又于法,观灭法而住;又于法,观生灭法而住。此念:“只是法。”现前,唯有等量的智见,等量的念住;彼无所依而住,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。
诸比丘!比丘如是,于四圣谛观法而住。』
 
 
 
★结语
  『诸比丘!实不管任何人,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,得二果中之一果,[即]于现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者,期待不还来。诸比丘!当建立七年间[之念]。诸比丘!实不管任何人,于六年间,……乃至……五年间……乃至……四年间……乃至……三年间……乃至……二年间……乃至……一年间,如果修此四念处者,得二果中之一果,[即]于现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者,期待不还来。诸比丘!当建立一年间[之念]。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,得二果中之一果,[即]于现法得究竟智, 或有余者,期待不还来。诸比丘!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。实不管任何人,于六个月……乃至……五个月……乃至……四个月……乃至……三个月……乃至……二个月……乃至……一个月……乃至……半个月,如是修此四念处者,得二果中之一果,[即]于现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者,期待不还来。诸比丘!当建立半月间[之念]。诸比丘!实不管任何人,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,得二果中之一果,[即]于现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者,期待不还来。是故说:“诸比丘!此为众生之清净,为度忧、悲,为灭苦恼,为得真理,为证涅槃,唯一趣向道,即:四念处,”为此而说此经。”
  世尊如是说已,彼随喜之诸比丘,欢喜世尊之所说。』


 

 
 
 
          【国家宗教事务局】  【中国佛教协会】  【龙泉寺】  【扬州文峰慈善基金会】  【法鼓山】  【佛光山】

苏ICP备11057280   资源共享 欢迎转载
账号:395067100010141006668 开户行:交通银行扬州分行荷花支行 户名:扬州文峰寺
电话:0514-87826797 传真:0514-87812220 E-mail:wenfengsi@126.com 邮编:225009 地址:扬州宝塔路16号